HI,欢迎来到起点商标网!
24小时服务QQ:2880605093

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2-03 16:02:51|265|起点商标网
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有轨电车大多通过底部取流的方式进行充电,将充电槽通过弹簧伸缩机构固定在绝缘外壳上,再安装在轨道梁上,并将充电刀安装在车辆底部转向架上。当车辆进站或进入车辆段车库充电位后,充电刀将导入充电槽内,实现对有轨电车的充电。然而,由于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槽常需适应充电刀刀片进行横移,因此使得需要的横向尺寸较大,而有轨电车的底部空间往往较小,这使得有轨电车的底部布置较为复杂,易出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底部取流的方式导致的有轨电车的底部布置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有轨电车、充电基站和轨道交通系统。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轨电车,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车厢的第一组车厢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车厢的第二组车厢,每个所述车厢的顶部均设有取流器;
[0005]
所述第一组车厢的车厢数量和所述第二组车厢的车厢数量相同,设置在所述第一组车厢的车厢顶部的取流器与设置在所述第二组车厢的车厢顶部的取流器在有轨电车的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轨电车,将取流器设置在车厢的顶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取流器设置在车厢底部,可更好地节省车厢底部的空间,便于在有轨电车转向掉头后对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提高有轨电车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提高有轨电车的充电效果,同时有利于车辆计轴器及接地等布置。由于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与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在有轨电车的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这样,换向前的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与换向后的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可以用同一位置的授流器充电,换向前的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与换向后的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可以用同一位置的授流器充电,进而能够减少为有轨电车充电的授流器的数量,节约成本。
[0007]
可选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组车厢的车厢顶部的每一所述取流器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二组车厢的一侧,设置在所述第二组车厢的车厢顶部的每一所述取流器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一组车厢的一侧。
[0008]
可选地,所述取流器包括取流正极板及取流负极板,所述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的取流正极板与所述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的取流正极板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的取流负极板与所述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的取流负极板位于中心对称设置。
[0009]
可选地,所述取流器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极板、第二极板及第三极板,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第三极板关于所述第二极板对称且第一极板的极性及第三极板的极
性均与第二极板的极性相反,多个取流器的第二极板的极性相同且均位于其所处车厢的中线上。
[0010]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为有轨电车的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
[0011]
可选地,所述有轨电车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组车厢与第二组车厢之间的中间车厢,所述中间车厢的顶部取流器,所述取流器设置在所述中间车厢顶部的中部或者靠近所述第一组车厢的一侧。
[0012]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基站,所述充电基站的顶部设置有具有至少一个授流器的第一授流组以及具有至少一个授流器的第二授流组,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的数量相同;
[0013]
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与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对称设置。
[0014]
可选地,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设置在对应车厢的靠近第二授流组的一侧,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每一授流器设置在对应车厢的靠近第一授流组的一侧。
[0015]
可选地,所述授流器包括授流器正极以及授流器负极,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所述授流器正极和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所述授流器正极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授流组的所述授流器负极和所述第二授流组的所述授流器负极中心对称设置。
[0016]
可选地,
[0017]
所述授流器包括授流器正极以及授流器负极,所述授流器正极与所述授流器负极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有轨电车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一致。
[0018]
可选地,所述充电基站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授流组和所述第二授流组之间的第三授流组,所述第三授流组包括位于第一授流组与第二授流组的对称中心线上的一个授流器或者关于第一授流组与第二授流组的对称中心线对称的两个授流器。
[001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上述有轨电车及上述充电基站。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前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偶数);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后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偶数);
[0022]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前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偶数);
[0023]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后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偶数);
[0024]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前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奇数);
[0025]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有轨电车换向后的充电示意图(有轨电车的车厢数量为奇数)。
[0026]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7]
1、有轨电车;11、第一组车厢;12、第二组车厢;13、中间车厢;
[0028]
2、取流器;21、第一极板;22、第二极板;23、第三极板;24、取流正极板;25、取流负
极板;
[0029]
3、充电基站;30、授流器;301、授流器正极;302、授流器负极;31、第一授流组;32、第二授流组;33、第三授流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1]
实施例一
[0032]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轨道交通系统,其包括充电基站3以及有轨电车1。
[0033]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有轨电车1,所述有轨电车1的车厢的数量为偶数,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车厢的第一组车厢11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车厢的第二组车厢12,每个所述车厢的顶部均设有取流器2。
[0034]
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车厢数量和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车厢数量相同,设置在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车厢顶部的取流器与设置在第二组车厢12顶部的取流器在有轨电车1的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
[003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组车厢11为至少包括头车在内的向尾车依次排布的车厢,第二组车厢12为至少包括尾车在内的向头车依次排布的车厢。
[0036]
所述充电基站3的顶部设置有具有至少一个授流器30的第一授流组31以及具有至少一个授流器30的第二授流组32,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30的数量和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30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授流组21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30对称设置。
[0037]
如图1所示,在对换向前的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0038]
如图2所示,在对换向后的有轨电车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30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取流器2一一对应地电连接。
[003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有轨电车1、充电基站3及轨道交通系统,有轨电车1的车厢数量为偶数,将取流器2设置在车厢的顶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取流器设置在车厢底部,可更好地节省车厢底部的空间,便于在有轨电车1转向掉头后对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果,同时有利于车辆计轴器及接地等布置。由于第一组车厢11的取流器2与第二组车厢12的取流器2在有轨电车1的长度方向上中心对称设置,这样,换向前的第一组车厢11的取流器2与换向后的第二组车厢12的取流器2可以用同一位置处的授流器30充电,换向前的第二组车厢12的取流器2与换向后的第一组车厢11的取流器2可以用同一位置处的授流器30充电,进而能够减少为有轨电车1充电的授流器30的数量,节约成本。
[0040]
如图1及图2所示,设置在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车厢顶部的每一所述取流器2位于
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一侧,设置在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车厢顶部的每一所述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一侧。对应地,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车厢)的靠近第二授流组32的一侧,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车厢)的靠近第一授流组31的一侧。
[0041]
在其他图未示的实施例中,设置在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车厢顶部的每一所述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远离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一侧,设置在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车厢顶部的每一所述取流器2位于其所处车厢远离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一侧。对应地,第一授流组31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车厢)的远离第二授流组32的一侧,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每一授流器30设置在对应车厢(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车厢)的远离第一授流组31的一侧。
[0042]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取流器2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极板21、第二极板22及第三极板23,第一极板21与第三极板23关于第二极板22对称,且第一极板21的极性及第三极板23的极性均与第二极板22的极性相反,多个取流器的第二极板的极性相同。这样,在有轨电车换向前后,不必调整对应授流器的授流正极板及授流负极板的相对位置,即可完成换向前后的有轨电车的充电,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率、充电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靠性,从而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果。此时,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与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中心对称设置。
[0043]
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有轨电车1的宽度方向。在图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还可以为有轨电车1的长度方向。
[0044]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上的多个所述第一极板21和所述第二组车厢12上的多个第一极板21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上的多个所述第三极板23和所述第二组车厢12上的多个第三极板23位于同一侧。
[0045]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多个所述取流器2的所述第二极板22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均位于其所处车厢的中线上,这样,与多个取流器2对应的授流器也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有利于授流器的布置,便于有轨电车1掉头后与充电基站3上的授流器30相配合,进一步便于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灵活性和便捷性。
[0046]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上的所述第一极板21和所述第二组车厢12上的所述第三极板23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上的所述第三极板23和所述第二组车厢12上的所述第一极板21中心对称设置。
[0047]
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上的所述第二极板22和所述第二组车厢12上的所述第二极板22中心对称设置。
[0048]
通过以上三种中心对称设置的方式,便于有轨电车1掉头后与充电基站3上的授流器30相配合,进一步便于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灵活性和便捷性,便于提高有轨电车1的充电效率。
[0049]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组车厢11及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每个所述车厢上均设置有动力转向架(图未示出),在所述有轨电车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动力转向架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取流器2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动力转向架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取流器2位于同一侧,即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每一动力
转向架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一侧,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每一动力转向架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一侧。
[0050]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极板21及所述第三极板23为负极,所述第二极板22为正极,所述第二极板22与所述授流器正极301电连接,所述第一极板21与所述第三极板23中的一个与所述授流器负极302电连接,以实现有轨电车1的充电。可以理解的是,授流器正极301与授流器负极302间隔排布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以使多个授流器与多个取流器能够一一对应实现充电。
[0051]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1及图2所示,每个所述授流器30均包括授流器正极301以及授流器负极302,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所述授流器负极302和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所述授流器负极302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所述授流器正极301和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所述授流器正极301位于同一侧。即,多个授流器30的授流器正极301到授流器负极302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利于多个授流器30的布置。
[0052]
在图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本实施例一中的所述第一极板及所述第三极板设为正极,所述第二极板设为负极,对应地调换授流器的授流器正极及授流器负极的位置,以实现对有轨电车的充电。
[0053]
在对换向前的所述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二极板22(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一极板21(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二极板22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一极板21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偶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前的充电。
[0054]
在对换向后的所述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二极板22(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三极板23(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二极板22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三极板23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偶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后的充电。
[0055]
可以理解的是,当取流器包括取流正极板24及取流负极板25时,如图3及图4所示,若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与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中心对称设置,即,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的正极板与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的正极板中心对称设置,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的取流负极板25与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的取流负极板25中心对称设置,这样,换向前的第一组车厢的取流正极板24与换向后的第二组车厢的取流正极板24对应,换向前的第一组车厢的取流负极板25与换向后的第二组车厢的取流负极板25对应,此时,对应的授流器包括授流器正极与授流器负极,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正极与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正极中心对称设置,第一授流组的授流器负极与第二授流组的授流器负极中心对称设置,换向前后不需要改变授流器正极与授流器负极的相对位置,即可完成换向前后的充电;若第一组车厢的取流器极板与第二组车厢的取流器极板关于直线对称,即多个取流器的取流正极板位于同一侧,多个取流器的取流负极板位于同一侧,对应的授流器可以包括多个授流器极板,例如可以包括三个授流器极板,三个授流器极板的布置可以参照取流器的第一极板、第二极板及第三极板
的布置,或者可以通过改变授流器正极与授流器负极的相对位置以满足有轨电车的换向前后的充电。
[0056]
实施例二
[0057]
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有轨电车1的车厢的数量为奇数。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所述有轨电车1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与第二组车厢12之间的中间车厢13,所述中间车厢13的顶部靠近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一侧设有所述取流器2。
[0058]
对应地,所述充电基站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授流组31和所述第二授流组32之间的第三授流组33,所述第三授流组33包括两个所述授流器30,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对应于中间车厢13设置,且关于中间车厢13的前后方向对称设置并对应于中间车厢13的取流器设置,此时,第三授流组33包括关于第一授流组与第二授流组的对称中心线对称的两个授流器。
[0059]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中间车厢13的顶部的取流器2设置在中间车厢13的顶部的中部,这样,第三授流组33只包括一个与取流器2对应的授流器30。同样地,有轨电车的所有取流器2都可以设置在对应所述车厢的中部,此时,第三授流组包括位于第一授流组31与第二授流组32的对称中心上的第一个授流器。
[0060]
在对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中的一个与中间车厢13的取流器2电连接,以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单数的有轨电车1的充电。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上的多个所述第一极板21和所述中间车厢13上的第一极板21位于同一侧,所述第一组车厢11上的多个所述第三极板23和所述中间车厢13上的第三极板23位于同一侧。这样便于第一极板21、第二极板22以及第三极板23的分布设置,便于简化有轨电车1的结构,从而便于有轨电车1的生产加工,提高有轨电车1的生产效率。
[0061]
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负极302和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负极302位于同一侧,以便于充电基站3上授流器30的设置和布局。
[0062]
在本实施例二中,所述中间车厢13设置有动力转向架,所述中间车厢13的动力转向架与所述中间车厢13的取流器2位于同一侧,所述中间车厢13的动力转向架位于其所处车厢靠近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一侧。
[0063]
在本实施例二中,将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两个授流器30分别标记为30a及授流器30b。如图5所示,在对换向前的所述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二极板22(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一极板21(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二极板22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一极板21电连接,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其中一个授流器30(授流器30a)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中间车厢13的第二极板22电连接,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其中一个授流器30(授流器30a)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中间车厢13的第一极板21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单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前的充电。
[0064]
如图6所示,在对换向后的所述有轨电车1进行充电时,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二极板22(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授流组31的授流器
负极302与所述第二组车厢12的第三极板23(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二极板22电连接,所述第二授流组32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第一组车厢11的第三极板23电连接,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另外一个授流器30(授流器30b)的授流器正极301与所述中间车厢13的第二极板22电连接,所述第三授流组33的另外一个授流器30(授流器30b)的授流器负极302与所述中间车厢13的第三极板23电连接,从而实现对车厢数量为单数的有轨电车1换向后的充电。
[006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起点商标作为专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知产交易信息请点击 【在线咨询】或添加微信 【19008205409】与客服一对一沟通,为大家解决相关问题。

此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有轨电车
tips